Also in: 简中 (简中)
看完上一篇 “去柬埔寨做義工,蓋房子” 背後的真相,很多學生很緊張的問:“是不是所有在柬埔寨的活動都是扣分項目?”
痾,如果你這樣想的話,你可能沒抓到那篇文章的重點。
文章結尾的第二個重點,我們回顧一下:
2. 大學要從學生的活動中知道學生的個性…
再重複一次! 大學要從活動中知(猜)道(測)學生的個性。換句話說,活動名稱 (“What”) 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初衷 (“Why”/”How”),從參與的活動中去猜測學生的動機,進而猜測學生的個性。
舉個例:學生A跟學生B都利用兩週14天的時間,參加同一個機構的同一個活動:“去柬埔寨蓋房子”。
在學生A的活動敘述裡,A寫他在那邊幫忙 “build houses”,然後在那邊 “help the local people”,所以他 “demonstrate kindness”。同時,假設A學生的申請表其他地方有其他 “滿足義工時數” 的活動。
(先別問他們怎麼知道是 “滿足義工時數” 還是 “實際在做”。大學是專業的,他們就是看得出來,我們的顧問也看得出來。當作 Admission Officer 是神明吧,“人在做,天在看” 的概念)
在學生B的申請表裡,看出他對國際關係的熱衷(”why”),活動敘述裡,B寫他雖然活動名義上是去 “蓋房子”,但他很勤奮地利用時間與當地的工人聊他們對先進社會的觀念,甚至最後一週旅遊的時間他沒跟團去旅遊,自己跟主辦單位申請留下來,與當地的人繼續做訪談 (“how”)。
這兩個學生都是 “去柬埔寨蓋房子”,但對大學來說,A“去柬埔寨蓋房子” 不等於 B “去柬埔寨蓋房子”。
A學生的動機不明,內容簡單,當然美國大學入學委員會 “看出” 他的負面個性。當然 A 學生的 “本質” 應該是 “善良”,“熱心” 等正面的個性 — 畢竟人之初,性本善嘛 — 但呈現給大學入學委員的,他們眼中看到的, 卻變成 “不成熟”,“膚淺”,跟 “偽善” 等負面的個性,這就遺憾了。
相對來說,B學生的動機較明確(他對國際關係感興趣,去發展國家是比較合理的一件事),活動內容敘述扎實,而且做了一般學生沒做過的事:他竟然脫團,主動跟主辦單位申請要做他感興趣的事?!你我可能都會覺得這位青少年有想法,很成熟,很不簡單,很積極,“我小孩只知道玩”… 大學入學委員也跟你想得一樣。
因此,兩位學生相比,很明顯的,學校要錄取A學生的意願,一定會比錄取B學生還來得低很多了。
柬埔寨,跟每個國家和每個區域一樣,都絕對需要善心人士的幫忙。再次強調,我們不是否定每位到 “柬埔寨” “做義工” 的學生。“到哪個國家” “做什麼事”,這個問題從來不是大學在意的重點。只要你摸著心去做對你有意義(跟 “進大學” 沒關係,人在做,天在看)的事情,這個活動就是加分的。因此,“週末到我家旁的寵物中心照顧新來的狗狗” 這種簡單、有趣、純真的活動都可以像學生B一樣,不只自我收穫滿滿,大學也會喜歡你。但,如果你作活動的目的是 “為了進大學去做”,像學生A一樣,花大錢 “去10個不同國家照顧小朋友” 可能會跟 “去10個國家旅遊” 的意義是一樣的:好玩,看到很多東西,但對升學是沒幫助,甚至扣分的,就看學生在表上呈現出的個性了。
Also in: 简中 (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