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初,Netflix 推出一部記錄片”Operation Varsity Blues: The College Admissions Scandal”,內容描述 2019 年 FBI 對大學招生顧問、教練跟家長進行調查,因為他們透過一些不道德的行為幫助孩子獲得頂尖大學的錄取資格。由於這項醜聞牽涉到很多知名人士參與,因此在當時引起非常大的關注。
而最近一項調查發現,其實不只是有錢人或有人脈的人才會做這些事,美國網站 Intelligent.com 就透過調查,發現有 1/4 的父母為了讓孩子上大學,不惜採取一些作弊手段。
什麼樣的行為算是「作弊」?
Intelligent.com 將「作弊行為」定義如下:
- 在大學申請中偽造成績或課外活動經歷
- 花錢請人代寫大學作文和/或推薦信
- 賄賂大學招生委員
- 捐款給大學
- 鼓勵自己的小孩在考試中作弊,或是請人代替參加考試
有 1/2 的父母為了讓他們的孩子進入營利大學而作弊
根據學生申請的大學類型(公立非營利、私立非營利、營利),就讀營利大學孩子的父母最常發生作弊行為。
儘管接受調查的父母中,只有 12% 是就讀營利大學,但這 12% 中的 52% 都有採取作弊方式幫助孩子被大學錄取。相較之下,公立非營利大學只有 19%、私立非營利大學只有 33%,很明顯的可以看出差異性。
營利性廣告可能會促使父母作弊
根據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的調查,跟非營利性大學相比,營利性學校受到的監督較少,而且他們強調高入學率,所以更容易出現作弊行為。根據調查人員的實際測試,他們使用偽造的申請表,最後居然成功錄取 15 所大學中的 12 所!
營利大學通常也會以有誘惑性或不透明的廣告策略吸引學生家長,讓家長以為這些學校看起來很受歡迎,增加他們認為「有優勢才能被錄取」的感覺。例如誇大畢業生就業率、收入潛力,或者是告訴家長畢業後就可以馬上進入某某大公司等。
非營利大學的競爭力可能會導致一些人作弊
至於作弊率第二高的私立非營利大學,包括常春藤盟校和一些頂尖研究型大學,則是因為競爭力太強的關係,讓家長跟學生滋生捏造數據來增加錄取機會的想法。
收入兩極的父母最容易出現作弊行為
如果從收入來看,高收入家庭(年薪 $125,000 美元以上)有 33% 的父母作弊,多半是希望維持他們的社會地位,所以不擇手段也要讓孩子進入名校。就像我們在文章開頭提到的 Operation Varsity Blues 紀錄片一樣,他們覺得有錢就可以得到所有他們想要的東西,而且還能做得不著痕跡、不留下證據。
有趣的是,低收入家庭(年薪不到 $49,999 美元)的父母也有 29% 的比率出現作弊行為,但是這些父母之所以作弊的原因跟有錢人完全不同。他們希望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畢業後才有機會賺更多錢改變家計,因此如果稍微捏造一些謊言就可以被錄取的話,這麼做似乎是值得的。
萌生作弊念頭的原因:低 GPA 位居列表之首
當父母被要求找出他們認為有必要採取這些不道德行為的原因時,有將近一半的家長都說:因為他們孩子的高中 GPA 偏低。
另外,有 40% 的受訪者表示「希望他們的孩子有一個好的未來」,所以才萌生作弊念頭。
這些父母是如何作弊的?
Intelligent 還向父母詢問了一個多選問題:為了確保孩子可以被特定大學錄取,會採取什麼具體行動?
在所有受訪者中,有 52% 的人表示向學校做出「大筆捐款」,這個情況在家境富裕的家庭中更為普遍,73% 的高收入家庭都使用這種方式幫助們的孩子進入特定學校。
基本上,向大學捐款並不能算是說謊或作弊,反而比較像是一個灰色地帶。從表面上來看,捐款的目的可以解釋成無私奉獻,可是如果有附加條件,例如確保孩子可以進入該學校,那麼這個界限就變得有些模糊。
另外,41% 的受訪者表示有安排他人去參加孩子的 SAT 或 ACT 考試。其他原因還包含謊造學術成績/課外活動經驗、賄賂一位或多位招生委員,以及鼓勵孩子美化自己的經歷,包含大學作文等。
總結
天下父母心,相信不只是學生希望自己可以進入好學校,有時候家長也會因為想讓孩子更有地位、擁有更好的未來,所以做出一些取巧的行為。
但我們還是老話一句,面對大學申請時,還請務必保持誠實的心,即使好學校的名聲可以為孩子帶來更美好的未來,可是這些行為畢竟不是正當的,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和思想都會造成不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