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so in: 简中 (简中)
很多學生或家長會很 “迷戀” 大學的 admissions officer (入學委員),每次大學到高中做演講或參觀大學的時候一定衝到 admissions officers 面前問很多問題。但你有沒想過,他們跟你說的很可能不是實話?
今天,我們跟大家分享大學申請時,入學委員不會跟你說的 7 個秘密!
第 1 個秘密:大學入學委員是大學的銷售員
我們常看到學生跟家長到大學參觀的第一件事就是衝去入學辦公室(admissions office)去找裡面的人員或主任問問題。我們也常看到家長跟學生迫不及待的想參加大學入學委員到學生高中做的演講。
但你認為 admissions officer 的角色,跟他們實際的角色是有差距的。
當 admissions officer 到高中做拜訪的時候,他們確實是 “介紹大學給學生認識”,但他們其實像銷售一樣有業績壓力的!他們 “拜訪” 的目的就是要學生對學校產生好感,最後促使學生申請,即使面對不合適申請那所學校的學生,大學代表應該也是會說 “Give it a try” 或 “You never know”。
不相信的話,下次在大學代表介紹完學校的優點之後,你可以問:“聽了好多學校的優點,那請問學生覺得學校最大的缺點有哪些?”,看看你覺得他的答案是否真誠,你就知道了。
第 2 個秘密:GPA、SAT 這些數字本身沒任何意義
GPA 代表著你在高中 4 年在課業上的努力,當然 GPA 分數越高、未加權 GPA (“unweighted GPA”) 越接近 4.0 越好。
很多學生因此就非常執著 “4.0” 這個數字,或者可能會以為單純 “X 的 GPA,Y 的 SAT” 這些數據就可以知道上一所學校的機率。但這個方式是完全錯誤的。
美國大學入學委員評估學生的方式是 holistic admissions,也就是 “全盤考量式” 的入學標準。每個人的成績的背後都有 “故事”,學校會在了解學生拿到那個成績的情況之後,才會評估這位學生的 GPA 是好還是壞。
舉個例:假設一位讀北一女的學生,在高二(11年級)的數學課拿 78 分,也就是美國系統的 C+,另一位學生讀美國公立高中,在高二的數學課也拿 78 分。用台灣傳統的評估方式,78=78,所以他們是平手的。
但在美國,大學會先了解這個數字背後的 “意義” 跟 “情況” 才會下定論。
首先,北一女是台灣頂尖的高中,課業難度跟壓力都非常高。再來,假設北一女的評分標準低很多,這位學生的 78 是全班的前 15%,而美國公立高中的學業難度低很多,78 是全班的後 10%,那雖然數字上 78=78,實際上北一女學生的 78 分就會 “大” 於美國公立高中的 78。
SAT 也是相同的情況:貧困區的黑人學生的 SAT 1450 是非常高的分數,但富人區的亞裔學生的 SAT 1450 是中間、可能甚至偏低的分數。所以在這黑人的 1450 大於亞裔的 1450。
因為分數的意義不同,大學入學委員因此在完全認識你之前無法回答 “如果我有 X 的 GPA,Y 的 SAT,我可以上哪所大學?” 這種問題。我們在下面這篇文章分享為什麼 MIT 的入學辦公室副主任說: “透過 SAT/GPA 等數據看申請表是錯誤的”:
第 3 個秘密:學校要你多做任何你喜歡的、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做 “大學申請表要的事”
很多人都誤會申請表上 “課外活動” 的意義了,認為課外活動只為了放在申請表上而做,認為一定要有社團、球類運動、志工、研究等等。
但入學委員其實想看的不是這些,而是從你如何安排睡覺、吃飯、及上課以外的時間,透過你的時間安排去認識你的個性跟你這個人。
學校想看到的是人,不是機器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跟夢想,如果一位學生喜歡吉他,他應該會花很多時間練吉他,學校就會知道他對音樂跟吉他的興趣。但如果學生彈吉他的原因是 “因為媽媽逼的” 或 “因為想表現給大學看”,雖然履歷表上都是 “彈吉他”,但背後的意義不同,大學就給他們不同的分數。
不相信?
哈佛大學面試學生之後,面試官要給大學的報告中的一個問題是:“你覺得這位學生喜歡做什麼?你認為他在高中做的一切事情是他真的喜歡,還是只是為了履歷表在做?”
所以,在高中發現自己的興趣最重要!
第 4 個秘密:運氣會佔整個申請過程的大部分
學生可以努力做很多事情,包含培養出大學喜歡的個性、鑽研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盡力為學校做事、負責任的把本分做好、及讓大學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
但我們常提醒學生,申請大學是一個拼運氣的遊戲,因為運氣成份會佔一大部分,過去兩年就有傳言,因為太多學生申請密西根大學的 Early Action,入學委員來不及在公布日前審核所有申請表,所以來不及審核的學生全部都被放候補名單!
第 5 個秘密:高中與大學是兩個不同等級的世界
這其實不是秘密了:也許你已經有耳聞,高中跟大學有很多的不同,但很多學生(包含 Alex)到大學才高中跟大學是小巫見大巫!
首先,對高中不住校的學生,大學是學生第一次獨立自己照顧自己的時候,雖然一開始學生都會恨不得趕快能獨立自己生活,但當爸媽不再幫學生安排每天課後要去哪上課,學生就必須自己做時間安排。
另外,大學的課業也會比高中難非常多。雖然學生在高中上的 AP 跟 IB 課程已經是大學先修課,但這些課程的實際難度只是一般大學(不是頂尖大學)的難度,而且在高中要花 1-2 年上所學到的 AP/IB 內容,在大學的大一上學期就上完了,可見難度跟進度都高不少。
第 6 個秘密:沒有人可以預測你的 “大學錄取率”
在搜尋並建立自己的大學申請名單時,學生多少會看到學校的錄取率,一些網站或升學機構也會提供 “預測錄取率” 的小工具。
但這些數字非常容易錯誤的影響學生心情。例如:你心中理想的學校是哈佛大學,但當你看到錄取率只有4.7%,覺得自己應該比不過其他學生,所以就打退堂鼓。又或者是看到另外一所學校的錄取率有 70%,認為自己的條件很好,一定可以上,結果申請之後沒上,讓你感到非常沮喪。
因為申請大學的變數太多,而且學生無法取得大多數大學入學委員評估學生時擁有的好幾百項資訊,所以學生做的猜測只是在瞎子摸象。
在 MIT 的升學部落格裡,副主任 Christ Peterson 解釋為什麼學生嘗試預測大學錄取率是一件有害的事:
第 7 個秘密:高排名的大學不一定就適合你
很多亞洲的學生或家長都有這樣的迷思:上大學前的 12 年,最終目的就是要申請上好的大學,而「好的大學」對這些人的定義必須依照 US News 網站的大學或科系排名。
但在美國,「好大學」的定義是「最合適自己重視的條件的大學」。
舉例來說,一位住紐約市、成績優異的學生可能很在意通勤所需時間、課程及就業資源、與高中朋友的友誼、學費、及紐約市的方便性。
在評估這些 “對他很重要” 的條件之後,他有可能會覺得 CUNY Baruch College,這所沒進全美200名大學的學校,是他的夢想學校,因為 Baruch College 離家近,學校所提供的商業方面的課程是他很感興趣的,而且校內提供很多就業相關的輔導,他最好的幾個朋友都是要讀 Baruch,一年 $7,921 USD 的學費是合理的,而且就在他最喜歡的城市裡。
與學校的配對,跟找男女朋友,其實很接近:一個女生可能很在意一個男生的學歷跟工作,但另一個女生可能很在意一個男生的幽默感跟體貼,合適兩個女生的 “完美男朋友” 也會因此非常不同。
要選擇自己喜歡、適合自己個性跟方向的大學,不要在意某些學校的排名,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 Mr. 或 Ms. Right 大學才是最重要的!
延伸閱讀:
Also in: 简中 (简中)
謝謝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