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申請美國大學的時候,學生或家長可能會發現許多大學都有限制亞裔或國際學生的大學名額,絕大多數還是會以錄取美國當地學生為主,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
首先,大學限制亞裔學生名額這件事確實存在
這是有研究根據的,無論是新聞媒體報導還是華人社區的討論,從 20 世紀上半開始,就有針對猶太裔或亞裔學生歧視性的名額限制。
如果從人口統計資料來看,亞裔人口是亞太裔的三倍以上。但是如果從大學錄取比例來看,哈佛大學的亞裔比例為 21.3%、猶太裔 25%;耶魯的亞裔比例為 20%、猶太裔 27%。
雖然種族平權政策保障了猶太裔的錄取比例,但是卻變相壓迫到亞裔錄取率,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變成亞裔成為新的歧視對象。
但是事情為什麼會演變成這樣?我們或許可以從大學的特質或利益開始談起。
名校的中心利益:人才+錢財
美國大學非常多,但是要成為所謂的「名校」,需要擁有兩個特質:
1. 雄厚的「資金」
一旦學校有了雄厚的資金,他們就可以網羅世界上最優秀的學者到學校任教,確保在學術跟研究上的領先地位。
而因為有了名師,讓學校打出知名度,自然也就會招到優秀的學生,即使沒有錢繳學費也要先想辦法被錄取再說。
2. 傑出的畢業校友所帶來的「聲譽」
因為資金培育了一群優秀的學生,這些學生在畢業後有機會成為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傑出人士,這又會為學校帶來極高的聲譽,讓大家意識到:名校就是有辦法培養出超群的人才,因此就有更多人搶著申請進入這個嚮往聖地。
所以從根本來看,只要有「資金」,這個循環就得以成立,那麼資金的來源又是從何而來呢?
哈佛大學:捐贈金的投資回報是學費的 5-10 倍
讓我們以哈佛大學為例,曾經有文章表示,哈佛每年的學費收入從 1990 年的 $1.5 億美元到現在將近 $3 億美元,並且還需要為經濟狀況較不富裕的學生提供資金補助。
但是哈佛大學收到的捐贈金(Endowment Funds),每年卻是學費的 5-10 倍,有時候甚至多達 20 倍;換句話說,學費根本不是哈佛主要的收入來源。
目前哈佛收到的捐贈金已經超過 $300 億美元,依照規定,校方每年都需要拿出 5% 作為教育慈善,等於有 $15 億美元的資金可以使用,遠超過學費收入的 $3 億美元。
因此如果誇大一點的說,哈佛想要讓所有大學新生都免學費就讀也不是不可行,因為背後捐贈金的支持,完全不會影響學校的運作。
除了學費之外,哈佛教職員工的薪資也是全美國大學裡最高的,年薪高達 $19 萬美元。可是如果你深入了解他們付給管理捐贈金人員的薪資,光經理級的人物總年薪就可以到 $78 萬美元,可見學校對捐贈金的重視程度。
亞裔捐款數僅白人的 1/10
前面我們說到名校的中心利益是人才與錢財,那麼這跟亞裔錄取有什麼關係呢?
根據 Chronicle 網站公布的數據,從 1967-2015 年間,常春藤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收到總額五千美元以上的捐款,金額超過 $100 億美元,當中捐款人為白人的比例為 63%、猶太裔 29%,而亞裔只有 6.8%。
從上面這個簡單的數據就可以看出差異性,套用前面提到哈佛大學的亞裔錄取比例為 21.3%,最後卻只有將近 7% 的人捐款,比例上來說是完全失衡的。
因此換句話說,假如要因為解決「歧視問題」增加亞裔錄取比例,恐怕會造成白人跟猶太裔減少而導致捐贈金萎縮,相信這不會是任一所名校樂見的結果。
亞裔聲譽貢獻僅猶太裔的 1/16
你可能會說:亞裔捐錢情況遠不如白人跟猶太裔,但我們在學術領域上比較專精,應該會有比較好的貢獻吧?
遺憾的是,情況並不如所想。
如果從美國科學院的數學、物理及化學三學科的院士情況來看,亞裔院士佔比只有 5%;如果從諾貝爾獎的角度來看,亞裔只有 7 個人,佔總人數的 0.79%,但猶太裔卻有 114 人,是亞裔的 16 倍以上。
雖然有不少亞裔名人畢業自美國名校,例如林書豪等等。但是整體來看,這些校友在聲譽上的貢獻與白人和猶太裔人相比,還是遠遠不足的。
結論
經過上面的分析,相信大家也不難理解為什麼一些名校會限制亞裔學生的錄取名額,因為這些學校都有他們的「核心利益」 – 捐贈金和聲譽地位需要捍衛。如果要壓縮白人跟猶太裔的錄取人數,等於是造成未來捐贈資金來源跟聲譽地位的下降,這是對學校利益最大的損失,所以校方不太可能會因此讓步。
如果從大學申請的角度來看,學校說會以課外活動、領導力等因素來考慮學生,雖然看起來好像很客觀,事實上卻是再主觀不過,因為他們可以藉此控制學生的種族比例。
因此我們可以大膽推測,亞裔學生盡心盡力去做課外活動或加強自己,充其量也是跟其他亞裔學生競爭而已,因為目前的情況來看,還不到可以撼動白人跟猶太裔學生的錄取比例。
你說這很「不公平」嗎?但是站在學校的立場來看,錄取很多亞裔學生並沒有讓他們看到實質的「效益」,不僅捐錢額度不如其他族群,就連貢獻度也遠遠落後。
如果真的要說,我們應該從猶太裔身上去學習經驗,也就是必須增加更多傑出人士和貢獻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被歧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