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雖然是 2021-2022 大學申請季,但對於 10-11 年級的學生來說,也是規劃課外活動的關鍵時間。
相信很多學生正在為了要選什麼課外活動而糾結,有些人目標很明確,但也有人只是純跟風,看哪些課外活動很多人做就跟著選,但是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做、是不是真的有興趣。
面對美國大學招生門檻逐年提高,對於一些本來就很難進入的頂尖名校來說,他們最希望看到的是:這位學生有什麼獨特之處?那麼,什麼樣的課外活動才是有深度、夠 “unique” 呢?
哈佛大學招生委員對「深度課外活動」的解讀
以哈佛大學或其他頂尖名校的招生委員來說,他們對「深度課外活動」的定義是:專注並深化 1-2 種活動與愛好,而不是同時參加很多一般的活動。
根據過往學生的申請經驗,規劃課外活動時,必須遵循以下 5 個原則:
- 評估原則:全面且客觀評估學生的愛好與專長
- 創新原則:探索自己獨特、有創意的專長
- 專注原則:專注 1-2 個領域的愛好、活動、專長
- 堅持原則:這些活動或項目不是一時興起,而是長時間的投入
- 發揮原則:除了喜好之外,是否能將這項活動擴大發揮(例如參加比賽、有影響力等)
如何確定自己的喜好?
對於規劃有深度的課外活動,相信大家也會有個疑問:我要如何確定自己的喜好或專長?
你可以透過以下 3 個方法慢慢發覺自己的喜好:
1. 回憶過去
你可以先回想一下,自己從國中到現在最喜歡上什麼課、喜歡什麼樣的團體/社區活動、參加過什麼比賽等等,同時用紙筆記錄下來。
2. 自問自答
之後開始問自己一些問題,像是:
- 我的個性怎麼樣?例如外向/內向、熱心/細心/粗心、喜歡與人交流/喜歡在家…
- 我從事這些活動時的心情如何?是不情願被強迫,還是真的喜歡做這些事?
- 我喜歡什麼科目?例如文科/理科、體育/美術/音樂…
- 除了學校之外,我喜歡在課餘時間做什麼?例如創作音樂、寫小說、旅遊…
3. 尋找線索
還記得去年、前年或更早之前的每個寒暑假,你都是如何度過的嗎?當你做了某些事情後,老師、同學或朋友對你有什麼評價?你最近的假日喜歡做什麼?如果用一句話描述自己,你會怎麼說?
避免參與一些「太刻意」的活動
參加課外活動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但是對於申請大學來說,有一些是招生委員一看就知道「很刻意」的活動,請盡可能避免:
1. 加入一些掛名組織
有些機構可能會透過各種管道取得學生的電子郵件信箱,並向學生發送入會通知,最知名的有 NHS 和 NSHSS。
這些組織表面上說「成績很優秀的學生才可以加入」,事實上如果你仔細查看他們的入會條件,那些根本都是基本盤,全世界可能有好幾百萬名學生都能達到這樣的標準。再說,加入這些組織後也只是多了一個頭銜,你在組織中完全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對於課外活動本身來說就已經不是個加分項目。
最後請注意,有些大學會把這些組織列為「黑名單」,尤其是一些需要花錢才能加入的組織,招生官會認為你只是為了得到頭銜而加入這些組織,並不是真心想做一些什麼,那麼結果當然就是扣分的。
2. 國外志工/傳教
雖然志工或傳教在字面上確實能讓人感覺你很有愛心或熱心,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招生委員可能會懷疑:台灣本身是一個完全沒問題的國家嗎?你居住的社區沒有一些議題待解決嗎?如果有的話,你為什麼還要去國外?
不是到海外當志工就是不好,只是這件事情是否真的是你發自內心想做的活動?一個有意義的活動應該可以反映申請者的成長環境,並且長期堅持,而非突發性的想法,或者是為了做而做。對於招生委員來說,這些活動的意義基本為 0。
3. 利用人脈獲得推薦信
很多學生和家長以為推薦信就是要找很厲害的人物幫忙撰寫,這樣就會有加分的機會。事實上有兩件事需要先釐清:
- 這些有名人物對你的了解,有比學校老師或教練深嗎?
- 這些名人是只在當地國家有名,還是全世界的人都認識?有時候你找了當地很知名的人物,但招生委員也許根本不認識,那還算「有名」嗎?
4. 粗糙的作品集
你可能會在申請表中吹噓自己藝術/音樂/寫作造詣有多高,並且附上一些作品集。招生委員不一定是這些領域的專業,但是他們可以請學校專業的教授協助評估。
一旦教授覺得作品呈現出來的手法根本不是你說的那樣,招生委員覺得自己被欺騙,那麼對你的印象只會扣分而不會加分。
最後再次提醒大家,選擇課外活動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要「自己喜歡、發自內心想去做」,而不是看別人都做什麼就盲目跟從,或是參加一些對申請完全沒幫助的活動。如果不知道可以從事哪些課外活動,也歡迎花點時間跟 Ivy-Way 的輔導顧問聊聊,我們會針對每位學生的情況,給予最實質的建議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