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這句話,也許你在孩子身上聽過很多次。當他們要選社團、決定暑期活動、甚至開始思考大學主修時,這句話常成為家長最擔心的信號。
但事實上,「不知道」並不代表孩子沒有興趣,也不表示他缺乏方向。
在資訊爆炸、選擇過多的世代裡,「不知道」其實是正常且必要的探索階段。
關鍵不在於要孩子立刻找到答案,而是如何陪他一起找到方法。
一、理解「不知道」的真正意思
當孩子說「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其實可能代表不同的情況:
- 選擇太多:不知道哪個才是「最適合」。
- 害怕選錯:擔心投入後後悔。
- 缺乏體驗:從沒真正有機會嘗試。
- 怕被否定:覺得說錯會被批評。
這時,家長或老師最重要的不是「給建議」,而是「先理解」。
試著問問他:
「有沒有哪件事做起來會讓你忘記時間?」
「有沒有哪個主題讓你特別想多了解一點?」
這些問題會幫助孩子從「我不知道」轉向「也許我對這個有點好奇」,讓探索有了起點。
二、讓孩子「做」出興趣,而不是「想」出來
許多學生以為興趣是靈光乍現,但其實興趣多半是透過體驗、挑戰與回饋慢慢培養出來的。
要了解自己喜不喜歡某件事,最有效的方式是「親自去做」。
可以從這些方向開始:
- 短期活動:參加不同主題的營隊、社團或志工活動,從真實經驗中觀察自己的反應。
- 線上探索:試上各種線上課程或講座(例如心理學、商業、程式設計、藝術等),看看哪個主題最能引起興趣。
- 反思紀錄:鼓勵孩子寫下每次嘗試後的感受,像是:
- 這件事有沒有讓我覺得開心?
- 哪個部分讓我特別想進步?
- 我會想再做一次嗎?
只要持續行動與反思,孩子就能逐漸在經驗中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方向。
三、測驗是工具,不是答案
各種職涯或性格測驗(例如 MBTI、Holland Code、16Personalities)確實能幫助孩子了解自己,但要提醒他們:
測驗是鏡子,不是地圖。
與其讓孩子被結果「定義」,不如讓他透過結果「認識自己」。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這樣思考:
「這些描述有哪幾點你覺得像自己?又有哪些不太像?」
這樣的討論會讓測驗變成探索起點,而非結論。
四、幫孩子拆解「喜歡」的三個層次
許多孩子會說「我沒興趣」,但往往只是因為他們把「喜歡」看得太狹窄。
其實,興趣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 好奇(Curiosity):我想多了解一點。
- 投入(Engagement):我能專注、覺得有挑戰性。
- 意義(Meaning):我覺得這件事有價值。
即使孩子目前只在「好奇」階段,也已經是起步。
家長要做的,是幫助他把好奇轉化為行動,從「想」變成「試」。
五、建立「探索行動計畫」
幫孩子設定具體但不壓力過大的「探索任務」,能讓方向變得更清楚。
舉例來說:
| 探索主題 | 可嘗試的活動 | 觀察重點 |
|---|---|---|
| 環境科學 | 報名永續發展夏令營 | 是否喜歡實作與討論? |
| 心理學 | 收聽心理學 Podcast | 是否喜歡分析人類行為? |
| 商業與創新 | 加入 DECA 社團、參加創業挑戰 | 是否享受團隊合作與策略思考? |
這樣的規劃讓孩子能有系統地探索,不再只是「隨便試試」,而是一步步接近真正適合的方向。
六、家長的角色:陪伴,而不是主導
當家長太急著幫孩子定方向,孩子反而會更迷惘。
與其說「那個科系比較有出路」,不如問:
「你希望未來每天在做的事,能帶給你什麼樣的感覺?」
「你希望自己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家長的陪伴,不是推著孩子走,而是幫他照亮前方的路。
讓孩子知道探索是被支持的,這份安全感往往比任何建議都重要。
七、興趣是被培養出來的,不是天生就有
很多人以為「找到興趣」是一種天賦,但真正的興趣,是在不斷的嘗試與反思中被養成的。
孩子需要時間去體驗,也需要空間去犯錯。
只要他願意持續探索、保持開放心態,就已經在往前走。
比起要求孩子「快點找到方向」,更重要的是讓他學會「如何探索方向」。
從「不知道」開始,也是一種勇氣
當孩子說「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那其實是一個誠實又勇敢的表達。
這意味著他願意承認自己的迷惘,也願意開始思考。
而家長與老師能做的,就是陪他走過這段探索的路,一起發現他真正的熱情與潛能。
想幫孩子從迷惘走向自信?
立即預約 Ivy-Way 一對一升學諮詢,我們將協助孩子從探索興趣、發掘潛能,到確立申請方向,打造最適合的升學藍圖。
加 Line 官方帳號免費預約諮詢:@ivyway。
